close

《一期一會的生命禮物》

因緣際會之下,借了曾寶儀的《一期一會的生命禮物》來閱讀,光是書名的「一期一會」四個字就提醒了我別活得如此不知不覺,要更珍惜與親友相聚的時光。

特別是在嚴峻的疫情之下,生命顯得脆弱,有誰知道哪一次的「再見」可能會是再也不見呢…

 

這本書記錄曾寶儀在參與拍攝紀錄片《明天之前》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其實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它帶要給我什麼樣的故事,

安排在最一開始的主題是「告別的權利」-人有自由死去的選擇?(關於安樂死),感覺好像有些沉重…

死亡是每個人終有一天要面對的,無論是身邊的親友或是自己的死亡,如果可以選擇,你會想要以什麼樣的姿態離開這個世界?

我們雖然習慣依序唸著「生、老、病、死」,但生與死間的「老、病」非必經過程,反而可能穿插一場意外或是一個選擇……

 

死亡為什麼不能是一場盛宴?」-死亡醫生菲利普

他發明了一種可以用3D列印製作的Sarco(太空膠囊棺材),躺在Sarco裡戴上VR眼鏡可以看臨終前最想看的畫面,準備好之後只要按下一鍵,便可與世界道別。

但準備好要迎接死亡是什麼樣的狀態?我暫時無法想像…

書中還記錄了104歲大衛‧古道爾自澳洲遠赴瑞士安樂死的事件,

大衛說:「在我不能自由旅行、不能自在閱讀想讀的書、沒辦法好好教書,那時我就覺得差不多了,我該離開這個世界了。」

而在他即將與世界道別之日,他唱著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中的《歡樂頌》,一切對我而言都好衝擊…

選擇死去的人與面對死者的活人,想必是兩種非常不一樣的心情,

我無法揣測前者,而後者可能是充滿悲傷、不捨、遺憾等等,

這樣的感受是基於什麼而生?是因為失去、被剝奪感嗎?

如果是,那具體而言,是失去了什麼?

失去死者?失去死者的陪伴?失去陪伴死者的機會?失去日後有死者參與的人生?

反過來看,是不是可能也得到了一些什麼?

寫到這我覺得我已經無法思考了……

 

補上一段,在等待大衛死亡的期間,曾寶儀帶著疑問:「今天到底要教會我什麼?」

她隨意翻開魯米詩集的一頁,裡頭寫著:

「Today is such a happy day,

There is no room for sadness,

Today we drink the wine of trust from the cup of knowledge,

We can't live no bread and water alone,

Let us eat a litte from the hand of God.」

arrow
arrow

    Hao&X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